小口腔 大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以“口”为先。口腔是我 们五官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位,不仅是每 天摄取营养的门户,也是我们与人沟通和 面部表情的主要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还 被视为人体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了解口腔生物学并维持口腔健康,对进食、呼吸和说话 至关重要,并有助于保持我们的整体健康、幸福感以及 与他人交往时的自信心。
口腔健康
全球近 50% 人口患有口腔疾病
任何人都可能因为缺乏适当的预防和保健而发生口腔问题,据世 界卫生组织( WHO )披露, 2019 年全球约有 35 亿人受到口腔疾 病的影响,约占世界总人口 45% ,且从 1990 年首次提供口腔疾病 数据以来,口腔疾病就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疾病。 据统计,口腔病例总数比 5 种主要非传染性疾病病例总数还要多 10 亿人。非传染性疾病的常见风险因素,如高糖摄入、各类烟草 使用和滥用酒精,都是导致全球口腔卫生危机的原因。
254
口腔疾病 34.74 亿
心血管疾病 5.22 亿
慢性呼吸道疾病 4.53 亿
糖尿病( 1 型和 2 型) 4.58 亿
精神障碍 9.67 亿
癌症 (所有恶性肿瘤) 8,600 万
(龋齿约 20 亿例、牙周病约 10 亿例、乳牙龋齿约 5.1 亿例、无牙症约 3.5 亿例, 其中部分病例有 2 种或以上口腔疾病)
注: 数据来自 WHO 在 2020 年发布的《全球口腔卫生状况报告》,不包含 传染性疾病。口腔疾病不包括唇癌和口腔癌。
共同的可改变风险因素
各类烟草使用 滥用酒精 不健康的饮食 缺乏运动 环境污染
255
口腔健康
口腔健康关系整体健康
WHO 已将口腔健康列为人类健康的十项标准之一,并呼吁全民 一同抵抗这个让许多人都深受其苦的“沉默流行病”。我们的 口腔健康代表的不只是健康的牙齿,同时也与我们全身的健康 息息相关。 我们每天大约会产生 0.75-1.5 升的唾液 * ,当含有口腔微生物的唾 液被吞咽后,口腔病原细菌会通过胃肠道到达肠道,导致肠道 微生物群的紊乱。这些细菌和炎症物质还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 身体其他部位,引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 病等全身性疾病。 牙周炎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 出 2-3 倍 ** 。
牙周炎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
256
许多著名的医院及大学都曾进行过多项研究,证实口腔健康不 佳和许多严重的疾病都有关联,包括:
• 心血管疾病
• 动脉阻塞
• 中风
• 糖尿病
• 认知衰退
• 消化系统疾病
• 孕妇早产
• 口腔癌
此外,口腔疾病还可能影 响咀嚼和消化功能,导致 营养吸收不良、影响身体 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牙 齿缺失、口臭等问题可能 会让人感到自卑和焦虑。
*Olsen I, Yamazaki K. Can oral bacteria affect the microbiome of the gut? J Oral Microbiol. 2019 Mar 18;11(1):1586422. doi: 10.1080/20002297.2019.1586422. PMID: 30911359; PMCID: PMC6427756. ** 数据源自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https://wjw.beijing.gov.cn/bmfw_20143/jkzs/ jksh/202407/t20240704_3738199.html
257
口腔健康
张开嘴巴看一看
从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到临终前咽下的最后一口气,口腔陪伴我 们走完一生。即使口腔问题一直位列困扰我国国民健康的前 Top 10 问题,人们却对它了解甚少。其实,一点小常识,加上简单的 卫生习惯和预防秘诀,就能维护未来的口腔健康。 口腔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共同入口,在口腔内部内衬以 黏 膜 。健康时,口腔内壁的颜色为红粉色。相比之下, 牙龈 通 常色淡,并紧贴 牙面 。口腔内部湿润的内衬向外延续,形成 唇 部 。口腔底部有 舌 ,用于感受味觉并混合食物,舌头表面内含
味蕾,可以感知 味觉。 牙齿 左 右成对,发挥咀 嚼、发音和语言 功能,还影响面 部形态和美观。
切牙
尖牙
双尖牙
硬腭 软腭
悬雍垂 (小舌头)
磨牙
舌
双尖牙
牙龈
尖牙
唇
切牙
258
牙齿的基本构成
我们都有两套天然牙 齿,包括婴儿期的 20 颗 乳牙和成人期的 32 颗恒 牙。从大约 6 岁开始, 恒牙将向外推压每颗乳 牙,即开始换牙。智齿 是最晚长出的恒牙,通 常在 17 至 21 岁之间,但 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够 长出全部 4 颗智齿,有 的人甚至没有智齿。
牙齿分为牙冠和牙根,以牙龈线为分界线。牙冠覆盖着白色的 牙釉质,对牙齿起保护作用,虽是人体内最坚硬的物质,但一 旦损坏,很难自行修复。
259
口腔健康
牙本质位于牙釉质的下方,与骨骼相似但质地更坚硬,包绕着 位于牙齿中心位置的髓室。牙本质对触碰和温度变化敏感,即 牙敏感不适的发生部位。 牙根部的牙本质包绕形成牙根管,血管和神经通过牙根管进入 髓室。牙根部牙本质的外层是一薄层类骨样的物质,即牙骨 质。牙骨质被膜(牙周韧带)所包围,该膜为牙齿提供缓冲, 并将牙骨质层(与整个牙齿)牢固地附着在颌骨上。
牙釉质
牙本质
牙冠
髓室
龈缘 (牙龈线)
牙周膜
牙骨质 牙槽骨 牙龈
牙根
根管
260
我们口中的不速之客:细菌
口腔内还遍布着产生唾液的众多大小涎腺, 帮助人体吞咽、初步消化食物。
进食后,唾液的流动可以冲刷掉会导致牙齿龋坏和其他牙齿疾病 的口腔病菌,保持口腔黏膜的健康,防止矿物质从牙齿中丢失, 中和细菌产生的酸性物质,而且还含有许多重要的抗体和酶,有 助于杀死细菌、酵母和病毒。 在健康人的口腔中,每一滴唾液中通常存在着超过 1 亿数量的细 菌。虽然许多细菌对人体无害,但有些细菌如果不加以理会、数 量剧增导致口腔菌群失衡,就会成为口腔疾病的始作俑者。
若未能藉由口腔保健和预防措 施来抑制口腔内的细菌,这些 细菌会造成:
• 牙龈炎 • 口臭 • 牙脱落
• 牙菌斑 • 牙结石(牙垢) • 龋齿(蛀牙) • 牙周病
261
口腔健康
生命过程中的 4 种主要口腔疾病
口腔疾病影响整个生 命过程中的个体和人 群。主要口腔疾病以 特定方式损害不同的 年龄组,大体表现为 龋齿和牙周病。
龋齿
牙周病
262
• 牙齿一旦萌出就容易发生龋齿, 6 岁左右达到高峰。 • 恒牙龋齿的发病率通常在萌出后急剧增加,在青春期后期和成年 早期达到最高水平,之后保持稳定。 • 严重的牙周病是中年的疾病, 60 岁左右达到最高发病率。 • 牙齿缺失(全牙丧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稳步增加,老年人群达 到高峰。
年龄组 乳牙龋齿 恒牙龋齿 牙周病 牙齿缺失
注: 数据来自 WHO 在 2020 年发布的《全球口腔卫生状况报告》
263
口腔健康
龋齿(蛀牙)是什么?
你是否注意过牙齿上的小黑点、黑线或者牙上有一道横沟?这 些可能是色素沉着,也有可能牙齿已经发生了龋坏。一旦发现 后,我们可以前往口腔门诊,由医生诊断。 龋齿是牙齿被腐蚀,通常称为蛀牙,由存在于牙菌斑内的细菌产 生的酸引起,牙齿上形成孔洞称为龋洞。当龋洞变大并且穿过牙 釉质进入牙齿内部时,就会发生牙痛,这也是大部分人发现蛀牙 的开始。与普通感冒一样,龋齿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据调查显示,我国绝大部分人饱受龋齿困扰,患龋情况逐年严 重。其中, 5 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 70.9% , 12 岁儿童恒牙龋患率 为 34.5% 、平均龋齿数为 0.86 颗, 35-44 岁中年人的龋患率达 89.0% ,而老年人患龋率更是高达 98.0% 。
264
5 岁儿童 乳牙
2017 年 (第四次)
70.9%
12 岁儿童 恒牙
34.5%
35-44 岁 中年人
89.0%
65-74 岁 老年人
98.0%
2007 年 (第三次)
5 岁儿童 乳牙
66%
12 岁儿童 恒牙
28.9%
35-44 岁 中年人
88.1%
65-74 岁 老年人
98.4%
注: 数据摘自中国卫生计生委 2017 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龋患率指的是没有治疗过的龋齿的人占总人群的比例数。
265
口腔健康
牙菌斑:致龋菌的温床
每个人都会产生菌斑,这是在牙齿表面由细菌、唾液、食物碎 屑等形成的一种生物膜。菌斑在一天之中不断地形成,而变形 链球菌则是生长于菌斑内能够引起龋齿的细菌,它们一旦“混 入”牙菌斑中,就很难被除掉。长期堆积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区 域,就会形成龋洞,造成龋齿。
菌斑
窝沟和缝隙龋
光滑面龋
菌斑
根面龋
龋洞的发生
266
龋齿最初只涉及釉质,没有任何症状。侵犯牙本质的龋洞会引 起疼痛:早期,当冷、热刺激,甜食或饮料接触患牙时引起疼 痛,晚期出现咀嚼痛或叩击痛。当牙髓受影响,疼痛会发展为 持续性剧痛(牙髓炎)。
龋齿的 4 个阶段
早期牙釉质龋齿 龋洞深入牙本质 晚期龋齿
脓肿
267
口腔健康
哪些因素会导致龋齿?
通常,龋洞穿破牙釉质往往需要 2 ~ 3 年的时间,一旦穿破牙本 质,龋洞到达髓室却只要 1 年就够了。了解哪些因素会导致龋齿 易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预防龋齿。
• 牙菌斑清洁不当 通过刷牙和使用牙线, 24 小时内生成的菌斑可清 除。若清洁不当,残留堆积的牙菌斑通常会在 72 小时后矿化、变硬,形成牙垢(牙结石),只有 专业人员才能将其完全去除。 • 牙齿缺陷 牙齿上的釉质陷窝、裂隙和沟纹,可由表面延伸 至牙本质,大小足以容纳细菌,但对清洁工作来 说间隙太小,无法有效祛除牙菌斑、致龋菌,导 致牙齿龋坏。
268
• 高糖 / 碳水饮食 致龋菌所需的营养素来自人们的饮食。频繁摄取 碳水化合物和糖类,不仅会促进了牙菌斑的形 成,也会造成致龋菌会的大量繁殖。乳牙龋齿大 多源于含着奶瓶睡觉。 • 高酸或低氟的环境 如果牙齿没有接触足够的氟化物环境或处于酸性 环境,其表面易龋坏。牙齿的 pH 值小于 5.5 时会 开始脱钙,可乐、苏打水或果汁等的 pH 值通常低 于 5.5 。 • 唾液减少 老年人常服用使唾液减少的药物,使之易患龋 齿。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根面暴露和刷牙动作 不到位(导致无效的口腔清洁)也使根面龋的发 生率增加。
269
口腔健康
幸运的是,龋齿是可以预防的。
未及时治疗的龋齿导致牙体破坏、感染,最终需拔除和修复 体替代(假牙)。乳牙过早缺失可能引起邻牙移位,阻碍相 应继承恒牙的萌出。恒牙的大量缺失,则会影响面部容貌和 营养摄入。 幸运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龋齿是可以预防的。保持良好 的口腔卫生尤其重要,吃健康的食物、尽量减少糖和酸性饮料 的摄入量以及吃富含钙的饮食,可以帮助减少龋齿概率。
建议的食物
不建议的食物
270
如果已经出现龋齿,则需要尽早拜访口腔门诊进行治疗,在 龋病的早期即进行治疗不仅有助于保持牙齿的强度,还可减 少牙髓受损的可能性。
• 牙釉质龋坏:
氟化治疗可以让牙釉质自我修护(再矿化)
• 牙本质龋坏:
钻取龋坏物并使用充填物填充产生的空间(修复)
• 牙髓龋坏:
根管治疗或将患牙拔除
271
口腔健康
你的牙周健康吗?
与龋齿一样,牙周病也是非常普遍的口腔疾病,它是一种慢性 炎症,会影响和破坏支持、固定牙齿的软组织和硬组织,主要 包括牙龈、牙槽骨和牙齿外面的牙骨质。
在日常生活中, 牙周病一般表现为牙龈炎和牙周炎。
在中国,我国 35-44 岁中年人的牙龈出血检出率、牙石检出率均 为“重灾区”,平均牙周健康率仅为 5% 。全球 15 岁以上人群重 度牙周炎(牙周袋深度超过 6 毫米)的患病率约为 19% ,在全球 范围内代表了超过 10 亿例病例。
35-44 岁居民口腔健康状况
2017 年 (第四次全国流调)
87.4%
牙龈出血检出率
96.7%
牙石检出率
2007 年 (第三次全国流调)
77.3%
牙龈出血检出率
97.3%
牙石检出率
注: 数据摘自中国卫生计生委 2017 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72
牙龈炎与牙周炎,分不清?
牙龈炎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表现为牙龈变红、肿胀和容易 出血。牙龈炎在其早期阶段几乎不会引起疼痛,因此可能不会 引起注意。 未经治疗的牙龈炎可能会发展为牙周炎,影响更深层的牙龈组 织和骨骼,牙周附着丧失最终导致牙齿松动度增加和牙齿脱 落。牙龈炎通常伴随良好口腔卫生保健而缓减或消失,而牙周 炎则需要反复的专业护理,严重的可能会需要使用抗生素或做 手术。
相对健康的口腔,略有一些污渍和牙结石, 但牙龈是健康的。
患有牙龈炎的口腔,最靠近牙齿的牙龈发炎, 伴随牙间乳头肿胀和上犬齿发炎。
牙周炎患者的牙龈萎缩和牙周脓肿。
273
口腔健康
牙周病:从菌斑堆积到牙齿松动
几乎所有的牙周病都是由于牙菌斑引起的。 刷牙不彻底,菌斑 就会残留在牙龈线上,并在牙龈和牙齿(假牙、烤瓷桥等)之 间积聚。当牙菌斑在牙齿上停留超过 72 小时,它会硬化成牙垢 (牙结石),无法通过刷牙和使用牙线将其完全清除。 菌斑刺激牙龈并在牙齿与牙龈之间产生牙周袋。生活在这些牙 周袋中的细菌可能会导致牙龈炎,以及牙根部的龋洞。牙龈发 红、肿胀,变得可活动,在刷牙和进食时可能容易出血,通常 没有疼痛。有趣的是,缺少牙齿的地方不会发生牙龈炎。
274
牙周袋继续往下向牙根和颌骨之间延伸,形成较深的囊袋,并 可容纳厌氧微生物,其危害比单纯的牙龈炎更大。这些定植菌 包括放线聚集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啮蚀艾肯菌和许多革兰 阴性杆菌。 这些微生物触发炎症介质的慢性释放,产生的炎症会影响牙周 韧带、牙龈、牙骨质和牙槽骨。牙周炎的早期征象是肿胀、出 血、牙龈发红和有口气(口臭),随着牙槽骨的不断破坏,牙 齿会变得越来越松,前牙往往会往外倾斜,通常不引起疼痛。
如果疾病继续存在,最终会导致大量骨质流失,牙齿可能会变得 松动,并出现疼痛和牙龈退缩。牙齿脱落通常从 40 多岁开始。
牙菌斑
发炎
牙周袋
骨质流失
275
口腔健康
健康牙龈 口腔菌群环境平衡稳定,人体免疫抗炎水平充 分,健康的牙龈和牙槽骨将牙齿牢固地固定在牙 槽窝内。 牙龈炎 口腔菌群开始改变,菌斑堆积刺激牙龈急性发炎, 牙龈与牙齿分离形成牙周袋,更多菌斑堆积其中, 导致口腔环境进一步失衡。 牙周炎 随着牙周袋的加深,菌斑逐渐硬化形成牙垢,更多 的菌斑堆积其上,口腔菌群严重失调,人体免疫机 制失衡,发展为慢性炎症。 牙齿脱落 细菌感染向下移动到牙齿根部,并最终破坏支撑牙 齿的骨骼。如果没有这种支撑,牙齿会松动和脱 落,或因牙周脓肿需要拔除。
276
让“老掉牙”成为往事
牙周病是中老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当失去牙齿,咀嚼会 极大地受到限制,说话更是一个挑战。如果没有牙齿支撑嘴 唇、脸颊、鼻子和下巴,脸看起来会截然不同。 失去部分或全部的牙齿的人往往只能吃软的食物。软的食物通 常只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而缺少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如肉 类、谷物以及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往往难以咀嚼。因此,缺牙 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 早在 2001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正式提出“ 8020 ”计划,即民 众到了 80 岁仍然要保有 20 颗完好的牙齿。中国 2017 年调查显 示, 65-74 岁老年人的平均存留牙数为 22.5 颗,较十年前增加了 1.5 颗,全口无牙的比例下降了 33.8% 。 2016 年调查显示,日本一 半的 80 岁人口保持着超过 20 颗自然牙齿。
93 岁的日本居民 Yanadori Sakuji 仍然有 30 颗天然牙齿, 消除了“牙齿丧失是衰老的正常部分”的神话。 (摘自 2020 《全球口腔卫生状况报告》)
277
口腔健康
没人喜欢闻到口臭
口臭是呼气时经常性或持续性的令人不愉快的气味,主要是由 某些口腔细菌作用于口中的食物残渣而产生恶臭物质,大多发 生在牙周病变部位、舌头背部等区域。值得一提的是,口臭在 吸烟者中比不吸烟者更常见。
吃过洋葱或大蒜等产生气味的食物 后也可引起口臭,异常气味可从血 液进入肺部后再被呼出,靠口腔清 洁是无法去除这些气味的。
出乎意料的是,胃肠道疾病很少引起口臭(除了胃食管反流病 和胃癌),这是因为连接胃与咽喉的肌肉通道通常是收缩的。 口臭也不是消化不良引起的,不能由此断定其肠胃功能。
278
口腔菌群不同, 牙周炎发展速率也不同。
任何年龄的人都有可能遭遇牙周炎。然而,即使都是牙菌斑和 牙垢多的人,其牙周炎的发展速率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独特且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牙菌斑内的细 菌种类和数量都不一样,而每个人独特免疫系统对这些细菌的 反应也不尽相同。
通常,口腔中不同细菌的复杂菌落以生 物膜的形式附着在牙齿表面,在生活方 式改变、外源性致病菌侵入等因素下形 成的牙菌斑生物膜,其微生物组成发生 了变化,被认为是导致口腔疾病产生与 发展的真正原因。
生物膜
细菌
生物膜
口腔是人体内第二大微生物群落,仅次于肠道。
279
口腔健康
除了口腔卫生习惯和口腔菌群状况, 牙周病也可能由以下原因发生或恶化:
肥胖
情绪激动
吸烟和其他 烟草使用
药物
激素变化 (怀孕、更年期)
糖尿病等 全身性疾病
维生素 C 缺乏 (败血病)
烟酸缺乏 (糙皮病)
牙菌斑引发的牙龈炎可以靠自己预防和改善,有些口腔益生 菌、木糖醇及金银花、甘草等消炎草药也有助于控制牙菌斑与 口腔细菌,而一旦发展为牙周炎,则需要反复的专业护理。
280
口腔保健 4 原则
很多人认为“牙病不算病”,影响了吃饭、睡觉才引起重视, 最后不得不花大价钱治疗。保护牙齿健康、预防龋齿、减少牙 周病的发生,是口腔卫生与保健最有效的方法。简单来说,日 常遵循口腔保健 4 原则:洁、戒、查、食。
洁:维持口腔卫生 1
• 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两分钟。 • 使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搭配牙线、抗菌漱口水效果更好。 • 采用巴氏刷牙法,重点清洁靠近牙龈的位置。 • 每 3-4 个月更换一次牙刷,若刷毛张开或磨损则应更早更换。
281
口腔健康
你每天刷两次牙了吗?
24.1%
每天两次刷牙占比
5 岁儿童
31.9%
12 岁儿童
36.1%
成人
42.1%
使用含氟牙膏占比
5 岁儿童
55.0%
12 岁儿童
61.0%
成人
注: 数据摘自 2017 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82
2
戒:避免烟酒槟榔
• 吸烟容易导致牙周问题。 • 烟、酒及槟榔容易导致口腔病变,增加口腔癌风险。
3
查:定期口腔检查
• 建议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及时清除牙垢。 • 可由牙医对牙齿进行涂氟,提升牙釉质的抗酸能力。 • 如必要,使用窝沟封闭保护后牙。 • 定期牙科检查,及时发现、治疗口腔疾病。
4
食:摄取均衡营养
• 每日均衡营养能促进牙齿成长。 • 限制含糖食物和碳酸饮料,进食后立即漱口或刷牙。 • 坚持补充口腔益生菌,维持口腔中的菌群平衡。 • 可按需摄取金银花、甘草等具有消炎作用的草药。
283
口腔健康
口腔益生菌 HN019
近年来,学者们发现多种益生菌能抑制口腔致病菌的生长、发 挥口腔疾病的防治作用。其中,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 HN019 ( B. lactis HN019 )通过数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其对口腔具有明显的 积极作用。
• 减少牙菌斑,帮助预防龋齿 • 缓解慢性牙周疾病,促进牙龈健康 • 提高医学手段治疗牙周病的疗效 • 维持口腔微生物群平衡,支持口腔健康
简单介绍 HN019 HN019 是一种从酸奶中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具有极强的上 皮细胞粘附能力,并表现出对低 pH 的高耐受性和对胆汁盐 的高耐受性低。目前已有大约 180 篇权威文献和临床报告, 证明其具有改善口腔健康、增强肠道蠕动和缓解便秘、防御 肠道病原体、提高营养吸收与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284
HN019 的作用机制
菌群失调会导致口腔环境变化和负面影响,这种失调可能源于 益生菌减少、病原体增加、微生物多样性丧失,也与口腔粘膜 屏障的渗透性被破坏有关。 HN019 主要通过以下机制来帮助口 腔菌群恢复平衡: 产生有机酸,如醋酸和乳酸,进入细菌细胞并杀死病原体。 产生细菌素,可以裂解靶细胞,从而抑制多种腐败菌和食 源性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增强粘膜屏障功能,防止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导致的炎症。 1 2 3
健康的粘膜屏障 微生物多样性 上皮细胞完整 炎症
粘膜发生炎症 微生物多样性丧失 上皮细胞被破坏 炎症
285
口腔健康
科学依据
2023 年发表于《临床口腔研究》( Clin Oral Investig )的一 项双盲临床发现,针对患有广泛性牙龈炎的成年人,试验组每 天食用 2 片含有 10 亿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 HN019 的含片, 8 周后 发现: • 牙龈出血概率比对照组低了将近 50% • 牙龈指数改善率(即牙龈炎症消退的概率)比对照组高 28.4% • 80% 患者从广泛性牙龈炎向局部牙龈炎或牙龈健康状态的转变 (对照组仅 39% ) • 促炎细胞因子和 MPC-1 (牙周损伤的指标)的水平显著减少
这表明 HN019 可以作为一种有效且无副作用的辅助治疗手段, 来改善广泛性牙龈炎患者的牙龈健康。
286
牙龈指数得分的频率分布 牙龈指数 (GI) 分数 ≤ 1 被认为是健康牙龈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HN019 组 8 周后
HN019 组 基线
对照组 基线
对照组 8 周后
G0
G1
G2
G3
G0 牙龈健康,无炎症表现。 G1 牙龈轻度炎症,颜色和质地有轻度改变,但探诊不出血。 G2 牙龈中等炎症,牙龈色红、水肿光亮,探诊时出血。 G3 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有溃疡,并有自动出血倾向。
287
口腔健康
2018 年发表于《临床牙周病学杂志》( J Clin Periodontol ) 的一篇临床研究中,招募了 41 名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 试验,试验组每天食用 20 亿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 HN019 , 30 天后牙菌斑指数减少了 40.5% , 90 天随访时发现试验组:
• 牙龈萎缩症状减轻 • 牙周病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牙密螺旋体显著减少 • 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降低 • 中度及深度牙周袋的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这表明, HN019 作为牙周基础治疗的辅助治疗,在改善慢性牙 周炎患者的临床指标、减少牙周病原体和降低炎症水平方面提 的益处。
288
试验组( SRP*+HN019 )牙龈萎缩的改善程度 显著高于对照组( SRP*+ 安慰剂)
探针深度 ( PD )
临床附着丧失 ( CAL )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4.47 ± 0.20 4.44 ± 0.27
4.63 ± 0.42 4.70 ± 0.45
基线( mm )
-1.15 ± 0.45 -0.76 ± 0.41
-1.28 ± 0.41 -0.94 ± 0.42
90 天 (从基线变化 mm )
中度 牙周袋
改善 24.8%
改善 16.2%
改善 28.6% 改善 21.2%
7.27 ± 0.29 7.26 ± 0.35
7.48 ± 0.53 7.62 ± 0.72
基线( mm )
-3.45 ± 1.21 -2.07 ± 0.97
-3.52 ± 1.19 -2.62 ± 0.88
90 天 (从基线变化 mm )
深度 牙周袋
改善 48.4% 改善 36.1%
改善 46.1%
改善 27.2%
* 牙龈增生和根面平整辅助治疗
y = 牙龈萎缩( GR ) x = 牙周袋临床附着丧失( CAL ) z = 牙周袋的探针深度( PD )
y
x z
289
口腔健康
有继续牙周炎风险的患者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28.6
55
19
15
52.4
30
HN019
对照组
高风险
中风险
低风险
2020 年发表于《 PLoS One 》上的一项对照临床研究中,针对 广泛性慢性牙周炎患者,试验组每天摄取 20 亿动物双歧杆菌乳 亚种 HN019 , 30 天后牙菌斑指数显著降低且效果优于对照组, 其牙龈黏膜屏障功能增加、免疫标志物水平有所提升,特别在 病变部位有显著增加。
290
甘草
甘草是使用时间最长且应用最广泛的中药之一,常被制成泻 药、止咳药和化痰药使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甘草对于口腔 感染相关的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甘草的药理活性主要存在于以甘草素和异甘草为代表的黄酮类 化合物、以甘草次酸和甘草甜素为代表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以 及多糖类化合物中。
291
口腔健康
结构类别
活性化合物代表
治疗疾病
甘草茎醇 A
紫檀烯类
龋病
皂苷类
甘草甜素
龋病
口腔念珠菌病
甘草次酸
牙周组织病
口腔念珠菌病
芪类
甘草宁
龋病
牙周组织病
口腔念珠菌病
甘草西定
牙周组织病
甘草异黄烷 A
牙周组织病
甘草查尔酮 A
查耳酮类
口腔念珠菌病
类黄酮类
甘草素
口腔念珠菌病
292
科学依据
2019 年发表于《 PLoS One 》上的一 篇研究论文中,治疗组的变形链球菌 水平(主要致龋菌)在使用甘草提取 物棒棒糖 3 周后显著下降( >80% ), 而对照组未见显著变化。体外实验进 一步表明,甘草提取物在 25 μ g/ml 浓 度下显著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并 在 5 分钟内减少 98.8% 的活菌数,但不 影响整体微生物多样性。 多项体外研究证明,甘草及其活性成 分可以帮助治疗或预防牙周炎:抑制 慢性牙周炎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 生长和生物膜的形成;帮助减少巨噬 细胞在伴放线放线杆菌或牙龈卟啉单 胞菌的脂多糖刺激下所分泌的促炎症 细胞因子;协助控制牙周炎的病症并 显著改善其牙槽骨的缺失症状。
293
口腔健康
金银花
金银花又名忍冬,是一种 传统的中药材,并因其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 效,享有“中药中的青霉 素”的美誉。多项研究显
示,金银花其中的绿原酸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及抗炎功效。目前,金银花及其提取物对致龋菌的作用、改善 牙龈炎和口臭等方面的研究较多。
科学依据
发表于《中国中药杂志》上的一 篇实验研究发现,金银花对致龋 病的变形链球菌、放线杆菌和引 起牙周病的产黑色素类杆菌、牙 龈类杆菌及伴放线嗜血杆菌显示 了较强的抗菌活性,在 12.5mg/ ml 情况下其抑菌率为 87% 。
294
发表于《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发现,在人工 唾液中加入金银花、甘草的有效成分,可以明显抑制变形链球 菌、远缘链球菌的生长,并可有效抑制大鼠口腔内龋齿的发生 发展。 发表于《新中药》的一项临床疗效对照观察中,选取正畸治疗 中发生早期牙龋炎的患者,在口服红霉素 3 天后,用含金银花、 连翘有效成分的漱口液漱口, 1 个月后,与只用生理盐水含漱 的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 94.7% ,明显高于对照 组,而且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均低于对照组 4 。
发表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上 的一篇研究中,通过观察测定牙周病 病人的唾液全细菌标本中的挥发性硫 化物 VSCs (约 200ppb ),发现金 银花干预后的 VSCs 值约为 56.25 , 抑制率达 75% ,表明金银花具有预防 和治疗口臭的有效性。
295
口腔健康
木糖醇
木糖醇是一种天然糖替代品,天然存在于一些水果和蔬菜中。 木糖醇不仅可以替代普通食糖提供甜味,热量仅为蔗糖的 60% ,它在预防蛀牙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木糖醇可以破坏口腔有害细菌的代谢过程、减少口 腔中酸的产生并保持中性 pH 值,这些都不利于引起蛀牙的细 菌的生长。
296
科学依据
2001 年发表于《牙科教育杂志》( J Dent Educ )的一篇 14 项 临床研究回顾中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使用木糖醇或山梨醇的 受试者龋齿发病率一致降低,降幅在 30% 至 60% 之间。在使用 木糖醇口香糖或牙膏的受试者中观察到龋齿率降低,其中使用 木糖醇的受试者龋齿降幅最大。 2000 年发表于《社区牙科与口腔流行病学》(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 )上的一篇 5 年随访研究表明, 10 岁的孩 子在长期食用木糖醇糖果 3 年后,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所有木 糖醇组儿童的龋齿发病率都显著降低了 35%-60% 。
297
口腔健康
其他有益口腔的 营养素
钙 强化牙齿和骨骼,预防牙齿松动,促进牙 齿稳固。
维生素 A 参与牙釉质的形成,加强釉质抵抗力,增 强牙周组织的上皮细胞活力。
298
维生素 B 维生素 B1 、 B2 及烟酸(维生素 B3 )是牙 周病防治中常需补充的维生素,有助维持 口腔粘膜健康。
维生素 C 与牙本质胶原蛋白的合成密切相关,促进 牙龈健康,预防牙龈出血。
维生素 D 能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和利用,增强牙齿和 骨骼健康。
铁 有助于预防贫血,而贫血可能导致牙龈苍 白和易出血。
锌 有助于伤口愈合,有助于维护牙龈健康并 防止口腔疾病。
299
口腔健康
口腔健康, 整体健康!
看似小小的口腔,对整体健康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当你了 解到口腔及其主要疾病,并养成每天好好刷牙的卫生习 惯,再通过均衡饮食,及时补充有益口腔的营养素,不仅
可以预防和缓解轻微的口腔问题,还能 保持口腔乃至全身的健康,让微笑更加 自信和灿烂。
300
Page 1 Page 2 Page 3 Page 4 Page 5 Page 6 Page 7 Page 8 Page 9 Page 10 Page 11 Page 12 Page 13 Page 14 Page 15 Page 16 Page 17 Page 18 Page 19 Page 20 Page 21 Page 22 Page 23 Page 24 Page 25 Page 26 Page 27 Page 28 Page 29 Page 30 Page 31 Page 32 Page 33 Page 34 Page 35 Page 36 Page 37 Page 38 Page 39 Page 40 Page 41 Page 42 Page 43 Page 44 Page 45 Page 46 Page 47 Page 48Made with FlippingBook Annual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