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第二十五讲 焦虑
那些行为了,而这些原始人和野蛮人由于无知和无助而害怕所有新事物,害怕那么多今天不 再让我们害怕的熟悉事物。如果孩子的恐惧症至少有一部分还与我们认为人类在发展的原始 时期所具有的恐惧一样的话,那也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 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忽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样胆怯,而恰恰是那些对任何可能的 对象和情形都表现得特别胆怯的孩子,在后来成为了神经质者。这就是说,明显的现实焦虑 倾向也会透露出神经症的气质,胆怯作为原始形式首先出现,人们最终得出结论,孩子及后 来长大成人的青年会害怕自己力比多的高度,因为他们本来就害怕所有的东西。这样一来就 否定了焦虑是由力比多产生的,并且,我们若是研究现实焦虑的条件,就会最终得出这样的 观点:意识到自己的软弱与无助——按照 阿德勒 ( A. Adler )的术语称作自卑 ( Minderwertigkeit )——如果这种意识能由幼年延伸至成熟年纪的话,它就是神经症的最后 根源。 这听来如此简单又引人入胜,完全有理由得到我们的关注。然而,这将带来神经质之谜 的某种偏移。自卑感的持续存在,导致焦虑条件和症状形成也随之持续,这种持续显得如此 稳定,以至于当我们所知的健康状态作为例外出现时,反而需要解释了。但是,细致观察孩 子的焦虑会带来怎样的认识呢?小孩子最初害怕陌生人;情景因为包含着人才变得重要,而 物体要到后来才受到注意。孩子害怕这些陌生人不是因为认为他们有坏的意图,不是因为相 比之下敌强我弱就认为他们威胁到自己的生存、安全和毫无痛苦的状态。像这样心存怀疑、 对统治世界的攻击驱力感到惊恐的孩子,是一种相当失败的理论建构得出的产物。孩子害怕 陌生的形象,是因为他习惯看到熟悉的、喜爱的人,从根本上说就是母亲。是孩子的失望与 眷恋转化为焦虑,也就是变成了无法使用的力比多,这些力比多当时无法保持悬而未决的状 态,而是作为焦虑得到释放。在这种儿童焦虑的范式情形里,与母亲分离这个造成出生时最 初焦虑状态的条件再次复现,这几乎不可能是偶然的。 孩子最初的情形恐惧是对黑暗和孤单的畏惧;前者往往持续终生,两者的共同点是对所 爱的看护者——也就是对母亲的思念。我曾听见某个在黑暗里兀自害怕的孩子朝着旁边房间 喊:“姑妈,和我说说话呀,我害怕。”“可是这有什么用呢?你还是看不见我。”然后这 孩子说:“有人说话,就不那么黑了。”所以,眷恋在黑暗里就这样被改造成了对黑暗的恐 惧。 神经症性焦虑绝不只是继发性的,也远不是什么现实焦虑的特殊情况,我们反而在小孩 子身上更多地看到,那些像是现实焦虑的表现与神经症性焦虑具有同样的本质特征,它们都 是由无法使用的力比多产生的。孩子似乎很少带有真正的现实焦虑。所有那些后来可能引发 恐惧症的情形,如身处高处、水上的窄桥、乘坐火车和轮船,都没有使孩子表现出焦虑,并 且他愈是无知,焦虑愈少。我们都非常希望,孩子的天性里能遗传更多这类保护生命的本 能;那样的话,看护他、防止他置身于接连不断的危险中的任务将会减轻很多。但实际上, 孩子一开始会高估自己的力量,会毫无畏惧地行动,因为他没有认识到危险。他会跑到水 边,会登上窗台,会玩尖锐的东西和火,简言之,他会去做所有必定会带来伤害、使其看护 者担心的事情。若现实焦虑最终觉醒,那完全是教育的成果,因为人们无法任由他亲身领受 那些教训。
220
Made with FlippingBook - professional solution for displaying marketing and sales documents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