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引论 讲座 -及 - 精神分析引论 讲座 新篇

返回⽬目录

第三十一讲 心理人格的剖析

也叙写了这位男性的人生。在写作传记时,要抑制对心理深度的需求或许是非常困难的。因 此,我们的作者尝试以身体残缺必然造成的自卑感为基础,以此构造主人公的整个性格发展。 其间,他忽视了某个细微但并非毫不重要的事实。一些母亲受命运捉弄生下了患病或有其它方 面缺失的孩子,这些母亲常以过量的爱来补偿孩子遭受到的这种不公。但在我要提到的这个例 子中,那位骄傲的母亲并不是这样做的,她因为他的残疾而撤去了她对那孩子的爱。当这个孩 子成了有权有势的人之后,他通过行动明确表明,他从未原谅过母亲。如果诸位考虑到母爱对 儿童精神生活的意义,估计就会在自己的脑海中改正这位传记作家的自卑理论了。 让我们回到超我上来!我们将自我监视、良知和理想的功能分配给超我。由我们关于超我 如何产生的阐述可知,它的前提是一个无比重要的生物学事实,以及一个关乎命运的心理学事 实:孩子对其父母的长时间依赖及俄狄浦斯情结,而这两者又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超我对我们 而言是所有道德限制的代表,追求完美的倡导者,简言之,它就是人生中所谓更崇高的那些东 西,而且我们在心理学上是能够触及到它的。由于它本身源自父母、老师等此类人物的影响, 如果我们求诸于这些来源,就能更多地了解它的意义。通常来说,父母及类似的权威在教育孩 子方面遵循着他们自己的超我的规定。无论他们的自我与超我间曾有过怎样的争执,在对孩子 的教育方面,他们都是严格且苛刻的。他们忘记了自己童年的艰难,满足于如今可以完全认同 他们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当时曾严苛管束他们的父母。如此说来,孩子的超我其实不是按父母 的榜样建立起来的,而是以父母的超我为范例构造的;它以同样的内容填充自己,成为传统的 承载者,所有那些不随时间改变的价值评判都通过这种途径代代相传。诸位很容易猜到,对超 我的思考会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比如人的堕落,提供多么重要的帮助,或许还会为教育提 供非常实际的提示。所谓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罪过或许在于它们轻视了这个因素。它们说,人 的“意识形态”只是他们目前经济关系的结果和上层建筑,并用这种说法打发超我。这的确是 真相,但很可能不是全部的真相。人从来不是完全活在现在的,在超我的意识形态里,往昔岁 月、种族传统及民族传统仍然继续存活着,它们只是渐渐地让位给现在的影响、新的变化,并 且,只要它们还在通过超我发挥作用,它们就仍在人的生命中扮演着独立于经济关系之外的强 大角色。 1921 年,我曾尝试将自我和超我的区分应用到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当中。我那时得到了这样 一个公式:一个心理学群体指的是这样一群个体的集合,这些个体将同一个人置于他们的超我 中,而他们由于自我中的这个共同点而互相认同。这个公式当然只对拥有一个领袖的群体成 立。如果我们有更多这样的应用,关于超我的假定对我们而言就会失去它最后的那一丝怪异, 而我们也将完全摆脱那种拘束感,也就是当习惯于地下世界气氛的我们来到心灵装置当中更表 面、更高级的层次时,还是会油然而生的那种拘束感。当然了,我们并不认为,随着对超我的 区分,我们对自我心理学就已经有了最后的结论。不如说这只是个开头,但在这种情况下,万 事不只开头难。 但现在,有另一个任务正等待着我们,这个任务可以说是在与自我相对的另一端。它是由 精神分析工作中的一项观察提出的,这种观察其实很早就有了。有时事情就是这样,人们要花 很长时间才能下定决心给出恰当的评断。如诸位所知,精神分析的整个理论其实是以对阻抗的 认知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里的阻抗是指,我们尝试将病人的无意识变成意识时,病人对我们 产生的阻抗。阻抗的客观标志是,病人无法进行联想,或他的联想离题太远。病人也可以根据

278

Made with FlippingBook - professional solution for displaying marketing and sales documents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