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许多国家的文化秩序遭受重创,音乐 艺术首当其冲。在废墟中重建音乐生活并非易事,但多年的文 化饥荒催生了对艺术的巨大需求,很快带动了音乐复兴的热 潮。有些音乐赛事早在二战之前就已经存在,如:瑙姆堡国际 音乐比赛(美国纽约,1926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波兰华 沙,1927年)、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音乐比赛(比利时布鲁塞尔, 1937年)、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瑞士日内瓦,1939年)等。到 二十世纪50年代,赛事数量迅速增长,既有正规专业性比赛, 也有为刺激旅游业而举办的各类音乐活动,以及演出经理为发 掘人才而私下组织的评比选拔。各种比赛良莠不齐,亟需建立 秩序,对赛事进行规范管理。在这一背景下,瑞士作曲家、日内 瓦音乐学院院长亨利•嘉涅宾(Henri Gagnebin)与好友安德
联盟的历史
“一项赛事要成为真正的国际比赛,必须在规定的年龄范围内,对所有国家的参赛选手平等开放; 外国评委人数应多于本国评委,以免出现偏袒不公;不接受两个在某城镇或其周边地区内举办的 同类赛事同时加入联盟,只能从中择取其一,以减少地区性竞争。“
——亨利 ・ 嘉涅宾 (玛丽 ・ 杜尚-泰加里德:《关于音乐的一些想法》,2014)
烈-弗朗索瓦•马雷斯科蒂(André-Francois Marescotti)共 同拟定成立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的计划。联盟首次会议更像 一次轻松的联谊活动,而非严肃的理事会正式会议。代表们围 坐在桌前,互相交流观点、分享经验。但很快,联盟便建立了章 程,并制定了拓展方针和计划。 联盟第一次年会于1957年2月17日召开,共有13项创始成员赛 事代表参会,分别是: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意大利博尔扎 诺)、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音乐比赛(比利时布鲁塞尔)、李斯特 国际钢琴比赛(匈牙利布达佩斯)、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瑞 士日内瓦)、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意大利热那亚)、列日 国际音乐比赛(比利时列日)、ARD国际音乐比赛(德国慕尼 黑)、卡塞拉国际钢琴比赛(意大利那不勒斯)、隆-蒂博国际音 乐比赛(法国巴黎)、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波兰波兹 南)、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比赛(捷克布拉格)、维奥蒂国际音 乐比赛(意大利维切里)、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波兰华沙)。
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1958年
联盟历史
7
Made with FlippingBook - Online catal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