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报第四期 N

C5 2020年4月16日

史海钩沉

责任编辑:吴晔梅

这样一段并不算久远的东北往事,生动地阐释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真正含义,让 后人感动不已—— 匡亚明与于省吾:“三顾茅庐”只为先生向北来 作者 梅香

授都可以!

对王国维等大师级人物倡导的研究方法发起 了冲击。他认为,尽管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 据法”,即古史研究应该用地下资料和典籍互 相参证,这与过去独重典籍的研究有了巨大 进步,但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地下资料的重 要性。于省吾觉得,要想得出真正符合客观 实际的结论,地下资料与古代典籍就应该有 主辅之分,即以地下资料为主,典籍作为辅 助,因为没有任何典籍记载能比原封未动的 地下资料更可靠。 于省吾通过对甲骨文所记商人袓先“上 甲六示”庙号的系统研究,明确提出中国的成 文历史开始于武丁时代所追记的商人先公中 的示壬、示癸。确切地说,就是夏代末期,距 今 3700 年左右。这一研究成果是中国古代 历史研究的又一声巨响。 商代后期的《玄鸟妇壶》铭文中的“玄鸟 妇”三字,过去曾被解释为“‘玄+鸟’妇”,即, 前两字被认为是一个字,或者被误认为是“鸟 篆”。于省吾另辟蹊径,从原始氏族社会中图 腾崇拜的角度去研究,同时结合典籍中有关 “玄鸟生商”的记载,最终确定正确释读应该 是“玄鸟妇”。 “玄鸟妇”三字其实是一个标志,标志着 作壶的贵族妇人是以“玄鸟”为图腾的商人后 裔。这不仅纠正了过去的误释,更为研究商 人图腾找到了实物依据,从而使过去一向被 认为怪诞不经的“玄鸟生商”问题得到了合理 解决。 过去研究者认为,《庄子·秋水》中“计四海 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的“礨 空”是“蚁穴”的意思,但细究起来,却有诸多不 通之处。于省吾经过深入分析后认定“,礨空” 应为“螺孔”,从而使众多疑惑一扫而光。 于省吾还陆续考释了许多难以辨认的甲 骨文字,中华书局出版的《甲骨文字释林》显 示,于省吾共考释前人所未识或已释而不知 其造字本义的甲骨文约 300 字。在此基础 上,于省吾写成《双剑誃殷契骈枝》及续编、三 编,还出版了《双剑誃吉金文选》《双剑誃吉金 图录》《双剑誃古器物图录》等专著。 通过深入研究,于省吾发现,以先秦古文 字的研究来考释先秦文献,能够解决大量的 先秦典籍在长期流传中造成的原文和训释上 的大量讹误。从 1934年开始,于省吾陆续写 成并出版了《尚书新证》《诗经新证》《易经新 证》《论语新证》《诸子新证》等著作。著名文 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胡朴安在《中国训诂学 史》中将于省吾推许为“新证派”的代表。 因为于省吾对古文字的出色研究,从 1929 年开始,一直到 1949 年,先后任辅仁大 学讲师、教授,燕京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 兼职教授,均讲授“古文字学”。他还搜罗了 商代甲骨文、商周时代的古器物共二百多 件。其中不乏精品:吴王夫差剑、少虡错金 剑、吴王光戈、楚王酓璋错金戈,还有秦商鞅 镦、秦相邦冉戟,等等。 一度,于省吾还以“双剑誃”给自己的书 斋定名。新中国成立后,于省吾将自己购买、 收藏的古代文物均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 (即今国家博物馆)。

正是这样一件事让于省吾觉 得,这所地处北方苦寒之地的大 学,在不间断地显露出他的非凡 气度,其呈现出来的勃勃生机,像 春风一样,足以改变冬天的色 彩。他没有白来,皓首之年的他 北上是有意义的。 来到长春的于省吾,不仅住 进了当时最好的宿舍,匡亚明还 专门要求,学校要为教授们配备 助手,让他们从行政事务中腾出 手来,专心于业务研究。 有着惊人魄力和超人胆识的 匡亚明,开展工作大刀阔斧。在 于省吾来东北之前,他就向教育 部积极推荐被誉为“中国量子化 学之父”的唐敖庆,以及创建了该 校历史系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佟 冬为副校长。 强有力的校领导班子求贤若 渴,礼贤下士,一批有着深厚学养 的大家先后来校执教。1958 年, 东北人民大学正式更名为吉林大 学。1959 年吉林大学理化楼正 式开工建设,匡亚明亲自规划指 导设计,提出整栋大楼必须展示

1983年,于省吾(右)在书房辅导学生。

资料图片

匡亚明,一位广开贤路的校长,“让我去 办一所大学吧,”是他一直追逐的梦想;于省 吾,一位孜孜以求的学人,奔赴东北,坚守学 术,乃其人生不悔的抉择。他们的命运因一 所初创的大学而交织在一起,他们的友情在 新中国的东北大地上生根发芽。 “让我去办一所大学吧!”1954 年,时任 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匡亚明再一 次向组织请求。当时,他还有另一个选择,那 就是到北京的清华大学任职。 此前,匡亚明并没有来过东北。他是典 型的南方人,1906年出生于江苏丹阳一个晚 清残景中的寂静村落,父亲国学涵养深厚,为 其起名儿匡洁玉。1926年,20岁的他正式加 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一年,他把“洁 玉”更改为“亚明”。 就在入党的第二年,匡亚明领导了宜兴 的秋收起义。1931年,他参与出版中共沪东 区《前进报》,与邓中夏开始了密切合作。第 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曾四次 被捕入狱,但从未改变革命气节。1949年新 中国成立之后,他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 书记兼院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1955年5月,长春微风吹面而不寒,绿叶 刚刚从枝头冒芽,街巷幽深,行行杏花开出粉 色花朵,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就在这 大好春光里,身材高大、额头宽阔的匡亚明来 到位于解放大路北侧、斯大林大街(即今人民 大街)西侧的东北人民大学校园,担任校党委 书记兼校长。 刚一入校,匡亚明就在一次全体大会上 直言不讳:“学校没有校长可以,没有教授就 办不成。标志一所大学的水平,是教授的数 量与学术水平。” 立志要“办一个像样大学”的匡亚明首先 想到的是“像样子的老师”,雄心勃勃的他把 眼光对准了北京。 于省吾就是匡亚明发现的一块价值连城 的“美玉”。 1896年,于省吾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县中 央堡,毕业于沈阳国立高等师范。后历任奉 天萃升书院院监,辅仁大学讲师、教授,北京 大学教授,燕京大学名誉教授,故宫博物院专 门委员。此时的于省吾对外的身份是故宫博 物院专门委员,但基本是闲职,大量时间在家 中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 面对匡亚明的邀请,于省吾礼貌地拒绝 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对过往的东西情 有独钟,他的世界是令人陶醉的甲骨文,是美 妙绝伦的金文,是浩如烟海的古籍,是精美细 腻的古代器物。已然 60岁的于省吾,觉得繁 花落尽,并不期望人生再有什么波澜。 但匡亚明不气馁。一次不行,再来一 次。他带上主管人事和组织工作的副校长佟 冬再赴北京,直奔于家,目的非常明确,邀他 出山。匡亚明把到东北办大学的所思所想和 教育主张,一股脑儿全都告诉了于省吾。于

省吾静静地听,有时也热烈回应。但一谈到 去留的紧要关头,于省吾总是有节制地把话 收回来。 长谈结束了。匡亚明再一次失望地离开 了于家。 可让于省吾万万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 匡亚明又来了。仍是那个劲头,反复告诉于省 吾,对于他的研究都可得到满足,甚至会更加 深入,而且也许,那里的天空会让于省吾觉得 更加广阔,阳光更加明媚,风吹得更加温婉。 于省吾被眼前的这位校长感动了,真如 当年刘备请诸葛孔明出山一样,三顾茅庐啊。 终于,于省吾对匡亚明说出了自己犹豫 多时的话,是几条他去东北应聘的条件,其中 一条是不参加系里的一般会议。 “没问题!”匡亚明欣然应允。 于省吾二话不说,打点行装,奔赴东北。 披肝沥胆 到长春不久,于省吾就发现,匡亚明与他 所谈并非虚言,其教育理想和理念正在这方 黑土地上变为现实。 匡亚明注意到,学校哲学教研室的一位 年轻讲师科研成果特别多,尤其是发表在《人 民日报》上的一篇评华岗的“辩证唯物论大 纲”的文章,反响很大。 这位年轻人能把枯燥的哲学课讲得有声 有色,深入浅出,有一种逻辑的美,语言的美, 思想的美。匡亚明一直想亲自去体验体验。 这一天,在查看课程安排之后,匡亚明来到课 堂之上。可就是这么一坐,却让他吃惊不小: 眼前的年轻人声音洪亮,语言生动,把晦涩难 懂的哲学理论用一个又一个活泼的事例讲述 得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从头至尾,娓娓道 来,没有一句废话。 哲学课竟能如此醉人。匡亚明激动不 已,他三步并作两步地径直来到哲学教研室, 找到负责人刘丹岩教授,想听听这位年轻人 的基本情况。刘丹岩告诉匡亚明:这个小伙 子的个人能力很强,已经出版了专著《什么是 唯心主义》。此外,还有三篇学术论文。 带着作品回到办公室,匡亚明认真地阅 读起来。深刻的思想,创新的精神,清晰的脉 络,几次让他拍案叫绝,也更坚定了一直萦绕 在他脑海中的想法:破格晋升他为副教授。 然而,匡亚明的想法却遇到了一些阻 力。年纪太轻,资历太浅,只专不红,一些人 对这样的晋升有意见,甚至向上级部门反 映。匡亚明没有低头,他力排众议,最终实现 破格晋升。 为此,匡亚明专门在哲学教研室召开大 会。他开宗明义地讲:今天开会两件事。 一,提他为副教授是我特批的,谁有意见可 以直接找我谈,不要在私下议论;二,你们谁 有那样的教学水平、学术功底,我也可以晋 升,如果真有能力,别说晋升副教授,晋升教

出高等学府的英姿,要让人有神圣之感。在 修马路的时候,匡亚明要求一定要宽一些,要 大方,至少能并排走两辆车。不放心,他就亲 自上手丈量。 学校安装电话总机,有人告诉匡亚明,不 用太多就能够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他说那 不行,要为将来考虑,力主上容量大的500门。 在匡亚明心里,一所大学终于有模有样 了。在教育部举办的“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展 览会”上,吉林大学有 41 项尖端、重大的研 究成果参与展出:有达到国际水平或国内先 进水平的环氧树脂、光弹性塑料、计数管等; 有耐高温材料和高温测试设备系统的研究 等,这些对近代的动力工业、喷气飞机、火 箭、原子反应堆等尖端技术的发展等都有巨 大意义。 1963年,为吉林大学开创出全新局面的 匡亚明调去南京大学任党委书记兼校长。 吉林大学在校园北侧的“鸣放宫”为他举行 欢送会。 在“鸣放宫”大报告厅里,一位中文系老 师挺身站起,当场吟诵七律诗送给匡亚明,内 有“八年细雨和风里,几度披肝沥胆人”一句, 久久回荡,撞击着每一个在场者的心灵。 勤勉精进 于省吾被聘为学校历史系教授,工作主 要有两件,一个是继续从事古文字和古文献 的研究,另一个是培养研究生及进修教师。 从此,吉林大学家属区里,就有一盏灯每 天凌晨三点左右准时亮起。晨读和写作是于 省吾坚持了一辈子的习惯。 还是在这片灯火以及静逸夜中,于省吾

匡亚明在吉林大学的工作照。

资料图片

Made with FlippingBook flipbook maker